小鎮特色:H&M、ZARA背后的那個“色紡紗之鄉”
提起江蘇的紡織產業聚集地小尖鎮,許多人或許并不熟悉,但若說起ZARA、H&M、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你我都是消費者。而小尖鎮生產的色紡紗,很多都為這些快時尚品牌所用。近日,小尖鎮更是被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授予“中國色紡紗特色產品之鄉”稱號,這標志著小尖鎮傳統色紡紗產業升級裂變迸發新活力。
近兩年,我國紡織行業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促進了傳統行業的升級裂變,作為色紡紗產業特色鄉鎮,小尖鎮緊緊抓住新舊動能轉換這個牛鼻子,在傳統棉紡織行業升級中裂變出新動能,在產業集聚中培育出新動能,推動傳統棉紡織行業迸發出新活力。那么,從小尖鎮走出來的色紡紗究竟為何備受快時尚青睞?要做優做強色紡紗,提高色紡紗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還需在哪些方面發力?
潛力巨大
具有有較強地域優勢
一直以來,色紡紗產品都是引領時尚潮流的重要元素。用色紡紗織成的面料具有朦朧的立體效果,手感柔和且時尚性較強。也正因為色紡紗具備時尚性、功能性等特點,越發受到下游客戶,尤其是快時尚品牌的青睞。不少快時尚品牌通過提供當下流行的款式和元素,以高性價、款多、量少為特點,最大限度地激發大眾購買欲望,符合全球時尚趨勢,因此過去十年中,快時尚行業增速很快。未來隨著快時尚市場進一步擴大,色紡紗需求也有望隨之提升。從供給端來看,作為紡織行業的朝陽產業,目前色紡紗全國總產能約為600萬錠~700萬錠,僅占紗線總產能的6%左右,占比雖小,但卻有著較大的發展間。
這幾年來,色紡紗的品種不斷增多,質量檔次也有明顯提高,色紡紗已成為棉紡行業的特色產品及實現經濟增長的亮點。業內專家表示,盡管色紡紗線的產量不高,但因其附加值高,所以在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并基本上用于出口。意大利、韓國是我國色紡紗線的主要競爭對手。
當前,生產色紡紗線的企業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一帶,江浙地區已有60多家棉紡企業生產色紡紗線,生產規模與生產能力逐年上升,位于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的小尖鎮,就是色紡紗企業集聚地之一。全鎮工業特色明顯,呈現出以色紡產業為龍頭,精密機械、智能終端等產業為主導的產業新格局。近年來,小尖鎮紡織產業聚集,色紡產業特色明顯,截至目前,全鎮共有色紡企業28家,其中規上企業8家,2018年色紡產業工業產值超10億元,主營收入9.8億元,利潤2.2億元,從業人員3120人,全年產紗線4.46萬噸,擁有43.3萬綻環錠紡,轉杯紡達到3680頭,織布機有428臺。
色紡紗產業作為該鎮的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在吸納社會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和推動城鎮化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們積極鼓勵轄區內的企業改造設備、轉型升級,讓新動能拉動新經濟發展。”小尖鎮黨委副書記顧飛說。
華麗轉型
緊跟快時尚品牌腳步
近幾年,具有高附加值特點的色紡紗吸引了不少企業投資,隨著涉足色紡紗的企業越來越多,色紡紗的產能不斷擴大,色紡紗行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小尖鎮的色紡紗企業紛紛轉型升級,積極進行產品研發,規避與大企業常規品種的競爭。當地企業建立自己的產品研發團隊,產品質量優異,形成以小批量、多品種、顏色豐富、快時尚為特點的產業集聚區。在充分發揮其獨特優勢的同時,企業注重技術改造,積極開展節能減排工作,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自身的經營與競爭能力。
以當地的江蘇新金蘭紡織制衣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新金蘭”)為代表,該企業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在2018中國國際紡織紗線(秋冬)展覽會上,新金蘭因發展具有特色性、產品具有創新性而大放光彩,被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授予“中國色紡紗特色產品生產基地”。據公司總經理桑愛林介紹,新金蘭從1990年就著手研發,1991年正式投產色紡紗領域,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色紡紗領域的“第一人”,但目前已是我國色紡紗領域最年長的品牌。目前,H&M、C&A、ZARA、優衣庫等國際時尚品牌都是新金蘭的客戶,新金蘭已成為中國大型色紡紗專業生產廠之一。
桑愛林告訴記者,與快時尚品牌合作對色紡紗企業的要求就是“快”,產品交期越來越短,整體呈現了小批量、快交期、多品種的特點,那么面對定制化訂單,新金蘭又是如何做到快速反應的呢?桑愛林向記者打了個比喻:生產訂單就好像做菜,公司有自己的染廠,會把染好的纖維儲備起來,把“配菜”準備好了,訂單來了,無論客人點什么菜,都可以快速反應,做到快速出貨。
記者了解到,新金蘭紡織擁有內、外色紡紗錠30萬枚,有散纖染色生產線8條,年產有色纖維8000余噸,色紡紗線3萬余噸,現貨儲備3000噸左右。此外,企業還擁有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江蘇省科技廳技術轉移響水分中心、鹽城市色紡紗工程中心和鹽城市色紡紗技術中心。研發中心依托江南大學、南通大學、鹽城工學院和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進行政、產、學、研合作,目前研發中心共有技術人員110人,6個實驗室,自行研制的大豆纖維色紡紗、莫代爾纖維色紡紗、玉米纖維色紡紗獲得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共計擁有企業專利31項。“作為色紡紗領軍企業,公司創新理念、創新管理、創新品牌、創新產品,加快產業升級步伐,新上20多個攻關項目,對上百個品種進行開發,從織造、紡紗到最終成品進行了一系列的開發,促進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桑愛林說。
不只是新金蘭,隨著我國紡織行業進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當地的愛紡、東昇、中盛等越來越多的色紡紗企業,也把技改創新和產業升級作為打造核心競爭力和贏得市場話語權的關鍵,提高裝備水平與產品的技術含量,進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
有著“中國色紡紗特色產品之鄉”稱號的小尖鎮,也與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簽署了“棉紡織產業集聚地共建協議”,這對當地加快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步伐,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認清差距
開創品牌增強競爭力
縱觀色紡紗產業,專家認為,通過10多年的努力與創新,我國的色紡紗在質量、檔次與品種上均有長足的進步,小尖鎮通過科技轉型,讓當地色紡紗產業迸發新活力的例子更是值得肯定與推廣學習。但與此同時,也應看到,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尤其是高檔產品的競爭中,國內色紡企業還處于弱勢。主要差距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品種檔次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目前,意大利以生產高檔色紡紗著稱,棉與毛、絲及特種化纖混紡彩色紗是作高檔服裝的面料用紗,品種檔次均較高。我國目前生產色紡紗在產品檔次上與意大利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一些小規模的色紡紗生產企業由于科研力量不足,在批與批之間質量穩定性及染色牢度、紗線光潔度上仍有差距,色牢度與色光欠佳,紗的表面毛羽較多,條干均勻率不夠理想。
二是開發創新能力有待加強。截至目前,多數生產色紡紗的企業還沒有建立科技研發機構,技術開發投入不足,重硬件,輕軟件,重引進,輕開發現象比較普遍,導致創新能力不強,設計水平較低。
三是缺乏有市場競爭力的最終產品。色紡紗主要用來生產各種檔次的針織產品。目前,我國棉紡企業自營出口色紡紗的貨值僅占總生產量的30%左右,另外的70%由貿易公司收購出口,針織企業用各檔次色紡紗生產色紡針織產品出口所占比例還較低,影響了紡織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那么要如何提高色紡紗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專家認為,要在工藝技術、技術質量及功能上創新,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開發色紡紗的新品種。產品開發要向原料多樣化、品種系列化、產品高檔化發展,在精、新、特上下功夫,要出色紡紗精品、新品,向有色棉、毛、絲及特種化纖混紡發展,進一步提高色紡紗的附加值。
二是提高色紡紗的檔次。企業要加大技術開發投入,重視吸引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更廣泛地與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合作,提高設計開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產品檔次。著重要在提高色紡紗質量的穩定性與紗的色牢度上下功夫,減少原料在換批時的質量波動。用于色紡紗的顏料一要符合環保要求,二要提高染色牢度,以適應國內外消費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
三是增加新型原料的使用。加快采用新型化纖及功能性纖維開發新型色紡紗線的進度,并提高其所占比重。尤其是生產化纖色紡紗時要多采用各種新型化纖,壓縮用回料生產的小化纖原料,以提高化纖色紡紗的品質與檔次。
四是加快色紡紗產業升級。企業可根據各自的市場定位和經濟實力,加快技術改造與產業升級,改革引進人才機制,延伸產業鏈,努力開發市場,實現市場多元化,使企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小尖鎮色紡紗產業的發展便是踐行產業升級的良好例子。
五是力創企業自己的品牌。“在我國,中間產品推廣品牌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沒有品牌對企業發展也是很艱難的。”專家表示,品牌是效益。色紡紗行業龍頭企業華孚集團在品牌建立方面做得很成功,目前在國際市場上,華孚集團的紗線價格已經高于同檔次的日本、韓國、臺灣的紗線價格。開創企業自己的品牌,增加社會占有量,提高市場競爭力,是企業做強做大的最佳選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