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質量不合格,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化學染料的過度使用。在這種情況下,“草木染”又重新回到設計師的視線中。
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給紡織物進行染色,稱為“草木染”。周代就已經有了專門管理植物染料的官職“掌染草”。植物染料取材便易、成本較低、染色方法簡單,因而取代了礦物顏料和動物染料成為中國最常用的織物染料,延續數千年。
古人用于織物染色的植物染料種類繁多,僅見于文獻記載的就有幾十種:茜草、紅花、蘇木、梔子、槐米、黃連、黃櫨、黃檗、郁金、藍草、紫草等。一草一木,皆可成色。這些草木多為中藥材,不僅是古人健康的好幫手,也讓五彩斑斕的服飾色彩充實著先人們的詩意生活。天青、茶褐、藕色、月白、秋香、銀紅……這些靈動的色相名稱見證著草木染曾經的輝煌。
草木染,無需復雜的工序與設備,尋常百姓家即可嘗試。你能想到的、你想不到的,都可用來染色——茶染、蓮子殼染、紅花染、槐花染……中國古人的草木染有著水墨畫般的意境與隨性。最簡單的染色方法就是直接染色:燒一鍋熱水,將植物染料丟入,等個一兩小時,過濾掉燃料留下染液,浸入布料后再煮一段時間,便可得到鮮艷的色彩。
一種植物染料并不是只能染出一種顏色。通過改變染色方法,可以得到許多種不同的色相。直接染色、媒染、復染、套染……這些染色工藝會使織物發生神奇的色彩改變,每一次的成功都讓我們驚訝于古人的創造力。明代的《天工開物》中詳細記載了紅花染的方法,改變紅花的用量,可以得到大紅、銀紅、桃紅、水紅、木紅五個色相。常用的媒染劑主要有明礬、綠礬、膽礬等,這顯著提高了染料的上染率。兩種不同的染料套染也能得到新的色相,例如靛藍和蘇木“雜交”就能出來葡萄青色。記載草木染的古籍亦有不少,《天工開物》、《多能鄙事》、《齊民要術》、《物理小識》,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文字去感觸草木染的點點滴滴。
清末,歐洲的合成染料進入中國,隨著其使用和普及,傳承數千年的傳統植物染料染色工藝日趨衰落,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保留較為完整外,大部分染色技術逐漸式微,直至消失。
目前,植物染料染色正受到各方關注,許多學者正在研究植物染料的提取和染色新方法,解決植物染料色牢度等難題。國家文物局的指南針計劃“中國古代植物染色技術研究和科學標本庫建設”也聚焦植物染料的系統研究及科普工作。
草木染取法自然,染出的織物色澤雖不及化學染料艷麗豐富,但勝在典雅柔和,既有自然的靈動之美。同時,與化學染料相比,植物染料無毒、無害、環境友好、生物降解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