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上哈佛!”某教育機構網站國際班的這句宣傳語著實讓家長孟女士眼前一亮,在國內讀一年國際班,再到國外讀三年哈佛,在她眼中這個規劃太完美了。而咨詢了相關專家后,孟女士才知道,“上哈佛”不過是這所教育機構用來擴大招生的口號,只說明了一種可能,這所機構僅僅是國外某大學的招生代理,并不具有合作辦學的職能。隨后,孟女士開始放平心態,考察北京國際班的情況。兒子正在讀高二,英語水平一般,獨立能力也比較差,她想通過國際班這一過渡期讓孩子盡早適應海外留學生活。
和孟女士有相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數。隨著教育國際化的推進,高中生已經成為留學人群的主力軍,而當下報名國際學校和培訓機構國際班正成為一種趨勢。有人將國際高中學習的方式稱為“本土留學”,由于免去了出國留學種種不確定的風險,這種方式受到不少低齡留學者的歡迎。國際課程班也正在成為不少高中招生的新“賣點”,今年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北京四中、北京八中、首都師范大學附中等8所中學為有留學打算的學生開設了國際課程班。不僅是高中,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高校紛紛與國外大學合作,開班“1+3”、“2+2”等類型的教育課程,給準留學生搭起了直升海外高校的橋梁。實際上,公立學校的國際班學生有的是高一時進入國際課程班,有的在高三才進入國際課程班,并且三年中游離于國際班與普通班之間,選擇上國際課程班像選修課一樣,課程內容偏重語言能力培訓。相比之下,盡管同樣有參加國內高考的機會,國際學校和培訓機構里的國際班學生目標更明確,那就是出國留學。一般高二或高三時拿到高中畢業證即會考成績合格后可參加國際班學習。
專家介紹,在國內讀國外高中課程,可以同時學習語言和課程,能夠更加明確自己是否適合留學以及留學的目的,避免留學大潮下盲目出國的情況。
據了解,目前北京的國際班分為兩種,一種是偏重語言培訓的國際課程,一般以SAT(即美國高考)及托福考試培訓為主;一種是“1+3”或“2+2”形式的國內與國外學校連讀,由海外機構與國內機構合作辦學,課程是國外大學先修課程,留學前的學分受到國外大學認可。
出國需要緩沖期?
隨著出國留學時間逐漸“前移”,很多孩子初中一畢業就直接被父母送去國外讀高中,繼而參加國外“高考”。讀國際班能不出國門學國外高中課程,相當于給了孩子一個“緩沖期”。
語言大關
語言障礙、文化差異是影響高中國際班學習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北京新東方學校國外考試部美加本科留學直通車高級項目專員齊榮樂認為,很多學生出國后適應不了國外的學習生活,與自身的語言水平和溝通能力有很大的關系。不管是國際學校,還是培訓機構的國際班,幫助學生提升的首要一點就是語言水平,在培養學生語言應試能力的同時,也通過模擬國外的生活給學生營造語言環境,使學生提前進入留學生活
“取得理想的語言成績不是最終目的,學會如何去掌握、運用一門語言才是最終的目標。”齊榮樂說。
由于國際班模擬國外學習和生活,全部使用英文授課,對學生英語水平和接受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素質提升
專家介紹,國際班的課程設置和社團活動注重學生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合作能力、領導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升。結組討論、制作PPT講演、自主設計表演等在國際班的課堂上比較常見。除此之外,國際班在暑假和寒假會安排海外游學性質的夏令營、冬令營活動。與中國夏令營重視學習知識不同,國外夏令營更注重學生野外生存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的鍛煉。從增強體魄,鍛煉意志,培養自強自立、吃苦耐勞、頑強拼搏、提高獨立自主和自我超越的能力上來說,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某國際教育機構校長說,有些學生天資很好,很有培養前途,只是他們不太適合中國的教育評價體系,可能適合國外的一套評價和教學體系。重視綜合素質的國際班實際上為這部分學生找了國內高考之外的另一條出路。
文化融入
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要面對社會文化、生活習慣、學習工作環境等的強行改變,而所有的這些都需要自己獨自面對。東西方文化從思維方式到處事原則方面有很多的不同和差異,如果學生對此一點都不了解,到了國外之后會就難以理解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很難適應國外的環境。若能順利融入其中,留學便是一段彌足珍貴的經歷。而國際班關于西方國家文化課程的設置以及暑假、寒假的游學項目對即將告別家人故土、遠渡重洋的學生了解國外文化、風俗習慣、生活狀況等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了解當地的宗教很重要。”今年從美國畢業回國的紀同學說,大多數美國人是有宗教信仰的,學生可以通過邊學習西方文化邊讀《圣經》的方法,提前了解美國的文化。
LINK
中國高中生要申請到美國頂尖大學,除需要托福、雅思這樣的語言能力考試成績外,90%的學校還要求參考學生的SAT或ACT成績。SAT是由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組織的“學術水平測驗考試”,旨在考查學生在大學階段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ACT是由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針對申請美國大學本科的本國高中學生進行的入學資格考試,得到全美包括哈佛、耶魯等常春藤名校在內的3600多所大學認可并作為發放獎學金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