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裝歷史
在20世紀初,中國雖然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原來的面貌,服裝依然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1900年之后不久,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出現了一些改變,但基本式樣仍保持著原有的狀態。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才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辛亥革命不僅帶來了社會的劇變,同時也促使服裝的變革。中山裝就是在這一變革中誕生的。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來的服裝,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稱中山裝。
中山裝的由來,據說是孫中山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而且不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于是他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制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孫中山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也很適用攜帶隨身必需品。
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后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后來逐步演變成現在的款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后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后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
中山裝自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是中山裝的創始人。
中山裝由于孫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后來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并賦于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其二,門襟五粒紐扣區別于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