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孟加拉等作為“中國+1”模式的周邊產業附著型國家,目前正面臨著生產資源日益緊缺的狀況,主要源于以歐美為首的大訂單企業掌握了當地有規模有實力的工廠資源。對于初來乍到的日本企業來講,增加訂單數量、建設自有工廠及與當地合作企業建立中長期合作關系變得尤為重要。
泰國的面料加工生產經驗比較豐富,但是針對日本市場提供專業縫制加工的工廠還很少,多以承接歐美市場訂單居多。隨著日本與泰國簽署經濟合作協定(EPA)的新進展,泰國對日出口市場前景被看好。但商社負責人透露,確保穩定的生產資源非常困難。雖然不斷有各大服飾品牌進入泰國當地調研、考察,但都因生產資源緊張而最終放棄。日本紡織業最近熱衷于在中國周邊國家開拓第二加工基地,歐美企業對此也早有涉及。但歐美企業多以一個自然年為單位與生產廠家保持合作,相比而言,日本企業的半年合作模式使其在當地獲取生產資源變得更加困難。
孟加拉已逐漸成長為世界為數不多的服裝生產基地之一,其主要客戶為歐美大型零售商及SPA(生產型零售業)。該國品質精良的精銳工廠的最小訂貨量均以萬為單位。由于看好這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與特惠關稅的優勢,日本企業也逐漸入駐。然而,日企訂單常因規模小、生產周期短而一度被孟加拉生產商拒絕。但隨著日資生產加工廠大量進入孟加拉,使得紡織品加工格局在逐漸發生變化,日資加工企業作為一股加工基地的新生力量最終找到了市場。
僅次于中國,越南是日本服裝進出口的主要目的地。1~4月,越南對日本服裝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0.7%(以重量計),目前訂單數量仍在增加。但由于生產加工資源不斷出現告急狀態,盡管越南希望再多接一些商社及縫制工廠的訂單,然而應付現有訂單的生產已非常吃力,只能考慮擴充生產規模以解困境。另外,擴大合作工廠的生產規模需要大批資金,但貸款利息非常高,資金面需要強有力的支持。
受經濟制裁的影響,緬甸不存在美國企業與日本企業的競爭,但這里日本企業之間以及與韓國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逐漸激烈。從去年開始,仰光市內的歐洲、日本、韓國人日益增加,并于去年年底進入了建設高峰期,人力成本也急劇上漲,普通勞動者的月薪從2008年的約30美元上漲到了現在的60美元左右。有不少優質工廠的工期已經排到了一年半以后,但能否有穩定的原料供應仍令人擔憂。
曾經集中在中國加工生產的訂單,受生產資源限制,被分散到周邊各國生產加工的趨勢已非常明顯。但與中國相比,這些國家還存在原料資源匱乏、物流等硬件設施有待改善等問題。
“中國+1”模式固然很好,但繼續開拓周邊諸國資源的企業透露:周邊國家產能低、不遵守交貨期限及由此帶來的航空運輸成本增加等問題使綜合成本比預期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