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凌雅麗的作品,總讓我有種回歸童年的體驗。這并不是指其作品的風格有多么偏向孩子,恰恰相反,她的作品總給人一種意味深邃的感覺,無論是神秘而富有層次感的繁花還是夸張到如火山噴發般交疊揚起的紅色裙角都蘊藏深不可測的魔力,站在天馬行空的作品前靜靜凝視,總有一股不知名的磅礴力量試圖把你吸進去。我曾以為只有孩童才有這樣無垢的浩瀚想象力,因此,在見到凌雅麗本人的時候,乖巧的齊劉海和過分清澈的眼神并未讓我感到吃驚,這樣一個似乎剛從黃昏學校大門口走出的小女生實在符合我心里曾默默描繪過的形象。
源源不斷的靈感是每個設計師畢生追求的太陽。有人輕而易舉,有人窮其一生卻無所得,凌雅麗自然屬于前者。有時候我很難想像這樣一個柔弱嬌小的身體里會暗藏這樣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能量。從二十一世紀初開始,這個聲音溫婉,笑容溫和的女生親手制作出了一個又一個連行業專家都深深贊嘆的瑰麗設計。“我從沒把設計當成是一項任務或者不得不完成的工作,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有意思并讓人愛不釋手。”凌雅麗這樣對我們解釋她對待設計的態度。
凌雅麗的設計情結起源于在校讀書的時候。雖然學的是染織專業,班主任卻是位不折不扣的設計愛好者。在她的帶動下,幾乎全班同學都成了設計迷并跟著老師陸續參加起各種設計大賽。那時候的凌雅麗對設計尚無濃厚興趣,只是不想與大伙脫節,才跟著參加起比賽。
雖然之后參加過眾多大賽,真正讓熱情蘇醒的,卻是一次不并不起眼的設計大賽。參賽作品雖然沒用很長時間,卻是靈感突至一氣呵成,后來果然得獎了。“你有試過那種感覺嗎,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一瞬間開竅的頓悟。”凌雅麗把當時的感覺歸結為“猶如煙花瞬間綻開的幸福感。”我想這絕不是偶然,對凌雅麗來說,所有的感情只是積累到一個頂點的薄發,智慧和熱愛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完成了從蛹幻化成蝶的蛻變,而貫穿始終的勤奮和磨練則像一條看不見的線,精妙地牽出了凌雅麗潛在的設計天賦,也把昨天的天真小丫頭和今天的著名設計師細致地串連在一起。
直到現在,凌雅麗坦言自己也從沒有執意追求過靈感,“和這世界上的很多東西一樣,刻意追求卻不可得。”凌雅麗覺得靈感更像是一只弱隱弱現的螢火蟲,焦急尋找卻一無所獲。靜下心來,放松自己,莞爾扭頭,卻見它靜靜的停在身后的新葉上。懷抱著如此心態的凌,從不在焦躁的時候把自己逼近死角,更多的時候,她更愿意泡一杯咖啡,或者讀一本小說悠然地等待某個光斑劃過腦海的瞬間。
堅持猶如一張密不透風的網,總是毫無預警地捕獲著意外和驚喜。在一次閑適的法國游中,凌雅麗無意間聽到卡曼蝸牛這個詞,迸發出靈感的火花,隨后的創作順理成章。在作品大獲好評的同時也獲得了知名出版社的青睞,并表示愿意為其出書。
聽聞消息后的凌雅麗并沒有大驚大喜,而是笑著表示會將作品修改至最佳。言語間透露著一貫的認真執著和淡然心態。
她曾說,靈感是水,我是魚,我從沒刻意尋找過它,因為她一直在我身邊,與我融為一體。
在真空的國度里游弋
我此前想像過怎樣的生活才能讓這個嬌弱的女生一直延續著如孩子般無窮無盡的想象空間,是五彩斑斕還是極盡豐富,直到最后也無疾而終。在采訪時,我幾乎迫不及待地把這個問題丟給她。凌雅麗的回答卻讓我暗暗吃驚。“我每天大概9點起床,做好必須的工作,下午買菜燒飯給自己吃,晚上看會兒碟片或者運動下,接著洗澡睡覺。”如果我理解的沒錯,用當下的流行語概括,這是典型的“宅女”生活,我怎么也摸不透事業有成的她,如何會甘心在這樣近乎“真空”的態度下生活。
“所謂設計的靈感,雖然可遇卻不可求,卻往往在一個很舒服的環境,一個很安逸的點上出現。”凌雅麗告訴我們,這樣的生活雖然看起來單調,卻讓她擁有大量的自主空間,“雖然我不泡吧也不愛去美容院,但卻在小小的世界里享受著獨一無二的自己。”無論是看書,寫信,看老電影或者綿密的思索都讓她樂不可支。比起那些那些樂不思蜀的玩樂主義者,毫無疑問,凌雅麗在自己主宰的“真空”國度里獲得了更多的自我。而時不時涌現的靈感當然是對“女王”的絕佳貢品。
采訪最后,凌雅麗笑稱自己是真空罐頭里的“沙丁魚”,在我看來,她更像是真空世界里盡情游弋的深海魚,在自己創造的純真地帶里,延續著無窮盡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