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張文輝副教授憑借作品《采玉行》,在由中國服裝協會主辦,法新時尚國際機構承辦的中國頂級服裝創意設計專業賽事——凱撒2010 CCDC中國時裝設計創意邀請賽中,獲得“SHIATZY CHEN最具文化價值獎”,并由此獲得了參加巴黎“China in Paris Showroom”的時裝展示機會。
從接到參展任務那刻起,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里,張文輝老師和他的團隊又加班加點地趕制出來36套近百件服裝,定名為《紫禁城的夜》。2011年3月1日,他攜帶著自己的原創服裝啟程前往巴黎。作為參展巴黎國際時裝周的中國高校教師第一人,張文輝將向國際社會有力展示時尚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獨特魅力。昨日,記者對一切準備就緒的張文輝進行了采訪。
美術老師出身被調劑進服裝設計專業
原本是學美術出身,但張文輝走上服裝設計這條路卻是機緣巧合。從小就很喜歡美術的他,上小學的時候經常在課本上畫畫,從沒想過今后會進入服裝設計領域。1989年,師范類院校畢業后,張文輝進入一所中學當了美術老師。
由于美術課在學校不受重視,經常被其他老師所占用,張文輝感到很沒有成就感。于是他覺得,趁著年輕應該出去闖一闖。1993年,他考入了現在工作的單位武漢紡織大學(時為武漢紡織工學院)。起初報考的是裝潢專業,由于名額限制他卻被調入了服裝設計專業,從此開始了自己近20年的服裝設計生涯。
令張文輝記憶最深刻的一段經歷是大二時為參加“大連杯”全國青年服裝設計大賽而做準備的日子。為了做出參賽服裝,張文輝找到了湖北黃石的一個裁縫師傅幫忙。他白天去師傅家做衣服,晚上在朋友家住宿,為了省錢經常舍不得坐公交車。“那時買面料、做剪裁,所有事情都是我一個人完成,很是艱苦。”最終,張文輝獲得了比賽銅獎,還成為獲得該項獎勵的第一個大學生。
在教師和設計師之間游走
在一般人看來,教師和服裝設計師這兩種角色之間難免會有些沖突,但張文輝卻認為自己能在兩者之間游走自如。他喜歡現在的既能教書育人又可以做點能表現自己想法的設計的生活,而這緣于他對一個服裝設計師人生價值的思考。
1997年,張文輝大學畢業后并留校任教,教了幾年書之后,辭掉工作赴香港理工大學攻讀時裝及紡織品設計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后,2005年他成為了奢侈品牌“上海灘”的首席設計師。然而只做了兩年,他就心生去意。不是因為沒有業績,而是他認為,在已有完備運作模式的奢侈品行業里,一切為了少數富人的需要,設計師再重要也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再加之工作節奏太快,整個人像一臺機器,自我價值不能得到充分體現。
2008年,張文輝又選擇了回到母校教書。一回學校,他便把從外面帶回來的服裝設計理念用于教學,大受學生們歡迎。同時,他還指導學生們積極參加設計比賽,說來也巧,也就是從這年開始,該校服裝類學生們的獲獎數目大量地增加。“純粹的服裝設計師往往考慮的是商業的利益,而做老師卻能把自己對服裝的理念傳授給學生,一傳十、十傳百,我覺得只有這樣才是一個服裝設計師價值的體現。”
進軍巴黎未來想做自己的品牌
一直以來,服裝設計類學校與服裝企業的交流合作并不是很密切,很多企業都認為大學里的服裝設計太藝術化,所以都不愿意幫助高校里的老師或學生把他們的設計做成成衣,而單憑設計師個人的力量又往往很是吃力。對此,張文輝很有感觸。“常常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企業來幫忙打版和制作,而產生想要放棄某一項設計的想法。這一次去法國參展的服裝制作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從去年11月接受參展任務起,張老師就一直在武漢尋找合作企業,但找了一個多月,他發現本地企業對原創并不怎么感興趣,不僅沒有企業愿意贊助,就連能做出衣服的工廠也沒聯系到。看著參展日期日益臨近,而服裝一套也沒有做出來,張老師腦海里好幾次冒出放棄的念頭。“后來,學校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幫助,再加上我內心有一種責任意識,服裝還是做了出來。”
據了解,張老師還是輾轉聯系到廣州的一家工廠幫忙,另外,學校給其配備了7名老師和20名學生組成的創作團隊,大家在一起連續奮戰了一個寒假,經常通宵加班,最終趕制出了36套參展服裝。“這次參展的服裝全部是我自己的品牌,我以后的工作重心也可能轉到該品牌的建設和開發上,從而把我這么多年來所鉆研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設計理念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