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膽鞋也叫作開包頭鞋,是指鞋前幫的圍蓋分割線從包頭位置向前破開直達底口的一類鞋。在廣東地區把鞋蓋叫作鞋膽,鞋膽由原來被圍條封閉的狀態轉為開放式狀態,故叫作開膽鞋。開膽鞋的名稱比較響亮,所以本文統一叫作開膽鞋。
開膽鞋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流行過,許多鞋頭又肥又大不好看。如果把前幫設計成開膽式結構,前伸的圍蓋線條可以使鞋型變瘦,所以很受歡迎。楦頭的造型幾經變換,從大圓頭變成小圓頭、再變成尖圓頭、變成尖頭、變成小方頭、變成大方頭,由于大方頭的寬度增加,需要進行修飾讓它變瘦,故而開膽鞋又進入一個新的流行循環。鞋幫的變化會直接受到楦頭造型的影響,為什么設計圍蓋鞋比較復雜?其原因也正在這里。
開膽鞋也是圍蓋鞋的一種變型,當圍蓋線自后向前延伸時,如果拐彎伸向鞋幫的另一側,就形成圍蓋鞋,如果一直向前延伸直達底口,則形成開膽鞋。開膽鞋的前幫是由一塊長鞋膽和兩塊半圍條組成的,這也是前幫結構的一種花色變化,能和不同的后幫相搭配。先欣賞彩圖J系列。
彩圖J-l是一款前開口式開膽鞋,鞋膽較窄,與圓楦頭搭配,縱向的鞋膽線條使鞋頭有被拉長變瘦的感覺。
彩圖J-2是一款側開口式開膽鞋,較寬的楦頭配較寬的鞋膽,鞋的半圍條上有穿花條的裝飾,暗橡筋設計在鞋膽與后幫之間。
彩圖J-3是一款半開膽鞋,從里懷看是屬于圍子鞋,從外懷看屬于開膽鞋,而且是半圍條壓鞋膽的關系,這是一種不對稱結構,故叫作半開膽鞋。
彩圖J-4是一款外耳式開膽鞋,仔細看看就能看到鞋膽與半圍條之間不是簡單的壓茬關系,而是縫出了一道鞋埂,而且鞋膽與半圍條在跟部并沒有真正斷開。
開膽鞋的設計特點
開膽鞋既然與圍蓋鞋有著淵源,那么就會具有圍蓋鞋的設計特點;但是兩者的圍蓋線條走向不同,也必定會引起不小的差別。
1.楦型特點
在選楦方面,因為開膽結構是前幫的一種花色變化,可,最終要由鞋整體結構來決定。一般在楦頭略寬些時,
2.結構特點
對楦墻楞無特別要求,使用普通的素頭楦和舌式楦即設計開膽鞋的效果比較好。
開膽鞋的結構比較特殊,對開膽的位置、線條的外形、里外懷的區別以及工藝蹺,都有要求,這與圍蓋鞋很相似。
由于鞋膽是開放型的,所以半圍條不像圍條那樣處于從屬的地位,它的造型與鞋膽平分秋色,有自己的位置和固定的外形,這一點與圍蓋鞋的圍條部件有很大區別。
鞋膽與半圍條的鑲接方法有多種,強調鞋膽時采用鞋膽壓半圍條工藝,強調半圍條時采用半圍條壓鞋膽工藝,強調分割線時采用縫埂工藝,淡化分割線時采用翻縫工藝,此外還可以配合打花孔、串縫、車假線等進行裝飾。
因為開膽結構是前幫的一種花色變化,所以可以搭配不同的后幫,演變出不同結構的開膽式鞋。例如開膽舌式鞋、開膽耳式鞋、開膽開口式鞋等。
3.特殊要求
對開膽鞋的特殊要求體現在蹺度處理上。
開膽鞋是屬于圍蓋鞋的變型,所以采用雙線取蹺進行蹺度處理比較方便。由于半圍條有自己的獨立性,這一點很像短圍蓋鞋的圍條設計,所以在制備復制板時,要采用原形鞋膽的輪廓作復制板。
原形鞋膽沒有經過蹺度處理,背中線是彎曲的,不能直接開料。如果單純是為了取板,可以把鞋膽直接處理成樣板;如果繪制結構設計圖,要把這個鞋膽制成復制板,用來設計鞋膽部件的輪廓線,見圖2-3-1。
如圖2-3-1所示,設計鞋膽的關鍵點是J點,過J點作背中線的垂線,也就是作過,點切線的垂線,可以得到前頭的寬度線。在前頭寬度線上定出鞋膽的寬度Jo點。然后再過Jo點設計出鞋膽分界線:A'→Jo→O→O'。其中由A→J→V'→O→Jo→A'→A輪廓線是原形鞋膽,沒有經過蹺度處理,用于制作復制板。其中由A1→J1→yV"→O→Jo→A'→A1輪廓線是鞋膽部件。原形鞋膽的背中線是一條曲線,鞋膽部件的背中線是一條直線。
鞋膽的設計步驟如下:
第一步:按照成品圖的樣式設計出原形鞋膽分界線的位置和輪廓,關鍵是控制,點位置的寬度,制備出復制板;
第二步:作出鞋膽部件的背中線,或是對位取蹺線、或是轉換取蹺線;
第三步:用復制板在背中直線上描繪出鞋膽的輪廓線。
描繪鞋膽輪廓線的過程既是設計部件的操作,也是取蹺的操作,這與圍蓋的三步設計法相似。由于鞋膽的原形不同于鞋蓋的原形,所以直接在圖上制備復制板。
在外懷設計完成后再作出里外懷區別,為了清楚起見,圖示中只設計了外懷一側的鞋膽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