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品圖分析
(1)結構該鞋屬于舌式鞋類中的整舌式鞋(見圖1—6-2)。前幫壓后幫,取OO'—35mm,在0'點位置有鎖口線。后幫為松緊口后幫,鞋舌下面的小馬頭上有橡筋。后幫中縫有后筋條部件。
(2)楦型使用男舌式楦進行設計。
(3)部件共計有前幫、后幫、橡筋、后筋條部件四種五件。
(4)鑲接采用前壓后的鑲接關系,設計從前幫開始。此外,后幫的小馬頭壓橡筋、后筋條壓在后幫中縫上。
(5)特殊要求前幫采用轉換降蹺法設計。
2.結構設計圖
(1)前幫的設計見圖1-6-3。 延長EV線為背中線。連接,J線找到A。點。以0點為圓心、A。O長為半徑做弧線,交于背中線于A2點。取00'= 35mm左右,定取蹺中心07點。過07點作背中線的垂線交于V點,這是暗口門位置點,要求V點落在1/2 VE線之前,保證穿脫順暢。
鞋舌長度取到E點,并作垂線交于OQ線,取2/3為鞋舌寬度控制點E',連接到0'點作鞋舌寬度的輔助線。
前幫底口長度的設計位置比較靈活,取前取后以款式要求為準,但是要避開H點前后15mm位置,防止彎折部位早期開線。本圖的H1點取在H點之后16mm。
在A2→E→E'→O'→Hi范圍內設計前幫部件。注意鞋舌的輪廓線一定要過0'點,否則會引起口門位置的變化。
作出取蹺角:使∠H1OH2=∠AoO'A2。
在背中線上截出A'2點,把長度差的1/3補在底口上,分兩次描畫出底口輪廓線。
(2)后幫等部件的設計在V點之后設計橡筋,長度24mm、高度15mm。
在橡筋的下面開始設計后幫。
設計后幫的鞋口線,先找到P'點,然后作弧形鞋口到Q點止,同時作出里外懷的區別。后弧線與底口線不變。
要有壓茬存在,否則繃幫時會出現眼洞。整舌式鞋的松緊口后幫與橫斷舌式鞋的松緊口后幫在外形上是有區別的。設計出后筋條部件。
完成底口繃幫量時要分段進行,先作出前幫外懷的底口線,接著區分出前幫的里懷底口線;然后再作出后段的底口外懷線,再區分出后幫里懷底口線。以后凡是遇到底口由于取蹺的原因被斷開時,都要照此分段進行處理。
(3)制取樣板先制備劃線板,注意保留定位取蹺線(AoV'線),見圖1-6-4。
制取三種樣板方法不變,其中的基本樣是第一次出現,見圖1-6-5。
鞋里設計有些特殊,前幫里分為布里和皮里兩部分,其中的皮里多出一個8mm見方的下腳,為了使鎖口線能夠車縫在皮里位置,見圖1-6-6。
3.整舌式鞋前幫的幾種變化
在后幫不變的情況下,整舌式鞋的前幫也有多種變化,特別是裝飾條的變化,見圖1-6-7。
如圖所示,圖(a)的裝飾條在鞋舌的后端,寬度在12~14mm,相當于把鞋舌分割開再鑲接上。
圖(b)的裝飾條在前幫的后端,分割位置覆蓋了取蹺中心O',得到了另一個取蹺中心O'點,取蹺時采用O點作取蹺中心還原的效果比較好。
圖(c)是結合了(a)(b)的特點,構成了整條的裝飾。如果裝飾條的位置橫壓在背中線上,就會使幫結構發生變化,見圖1-6-8。
如圖所示,前幫看起來很像整舌式鞋的結構,但是橫向裝飾條打破了“整”舌的結構,采用定位取蹺法就能解決問題。